欢迎访问《电影理论研究(中英文)》官方网站!

全文下载排行

    一年内发表文章 | 两年内 | 三年内 | 全部 |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 | 最近1年下载排行

    当前位置: 全部
    Please wait a minute...
    选择: 显示/隐藏图片
    1. 从苏州河到黄浦江 ——上海城市影像的空间呈现与文化想象
    程波, 马晓虎
    电影理论研究    2019, 1 (1): 89-96.  
    摘要22090)      PDF(pc) (1139KB)(2307)    收藏
    苏州河与黄浦江是上海城市空间划分与融合的地理边界,也是这 座城市文化生活与人文情感最为重要的空间载体,在上海城市的 影像书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关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直接或间接 的影像表达,往往跨越历史直抵当下,成为关于这座城市空间呈 现与文化想象至关重要的意象符号,在影像书写之中不断地拆解 与重构,回应历史传奇的同时也关照现实,着眼未来,为我们展 现了一个多面可感、层次丰富的现代上海。
    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 | 评论0
    2. 不可触摸的伤痛 ——“触感电影”作为后人类时代的“断裂主题”
    姜宇辉
    电影理论研究    2019, 1 (1): 38-53.  
    摘要21516)      PDF(pc) (1319KB)(1682)    收藏
    20世纪后半叶至今的电影哲学,大致经历了精神分析、德勒兹的 生命主义和后人类主义这三次重要变革。但在这个主导线索之中, 主体性的位置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点和难点。在德勒兹的情 动理论那里,主体是随影像流而生而动的表层效应;而到了后人 类主义和加速主义那里,主体性甚至完全变成了一个过时的立 场。由此我们试图重提现象学这个往往为人忽视的关键环节。在 Sobchack那里,人之身与电影之体的彼此归属和相互类比是主旨, 但仍然暗示着断裂的可能。到了Laura Marks那里,触感的表层更 引申出“垂死影像”这个在断裂之边缘维系主体性的立场。这些 如今已经被逐渐淡忘的思辨恰恰启示我们如何直面后人类的断裂 主题,进而重建主体性的真正位置。
    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 | 评论0
    3. 《赖婚》、保守主义与中国早期情节剧电影
    何其亮
    电影理论研究    2019, 1 (1): 71-80.  
    摘要21782)      PDF(pc) (1702KB)(1549)    收藏
    通过探讨格里菲斯1920年执导的影片《赖婚》在19世纪20年代中 国的流行,可分析早期舶来电影对于中国影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影 响。《赖婚》的主题是强调男性的暴行及欺骗导致女性的悲惨命运。 这种情节剧影片的模式在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引起广泛共 鸣,体现了“五四”以降,对于女性问题的忧虑及家庭价值观念 的讨论。在思想上,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于《赖婚》的推崇是“反 五四”保守主义兴起的缩影。《赖婚》揭示出的问题是: 必须否定 女性决定自身命运的主体性。在电影技巧上,对于格里菲斯电影 的模仿直接导致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市场上情节剧电影的大 行其道。
    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 | 评论0
    4. 中国式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——“金狮奖”影片《三峡好人》美学分析
    朱伟华
    电影理论研究    2019, 1 (1): 81-88.  
    摘要21934)      PDF(pc) (1871KB)(1491)    收藏
    “金狮奖”影片《三峡好人》以现实主义手法呈现贾樟柯一以贯之 的底层关怀,但这部作品使用了一些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。通 过对《三峡好人》电影符码的深入解读,可分析导演如何结合两 种看似完全对立的表现因素,深刻表现时代巨变下的中国事件和 中国人物。影片是对变化的记录,也是对变化结果的追问。
    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 | 评论0
    5. 中国电影史上的三个“现象级”电影批评
    陈犀禾, 饶曙光, 王志敏, 尹鸿, 李道新, 陈阳, 刘军, 张燕
    电影理论研究    2019, 1 (1): 7-18.  
    摘要21441)      PDF(pc) (664KB)(1432)    收藏
    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 | 评论0
    6. 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电影的产业化之路
    饶曙光, 李国聪
    电影理论研究    2019, 1 (1): 62-70.  
    摘要21328)      PDF(pc) (1123KB)(1091)    收藏
    创意产业时代,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步入深水期,文化市场建设步伐加快。 随着扶持政策的落地实施和市场强劲的需求拉动,文化产业彰显出巨 大的潜力空间与市场张力。而作为文化产业核心层的电影产业在国民 经济体系、文化软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层面彰显出愈发显著的影响 力。事实上,我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路线图始终因循着文化体制改革 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演进逻辑,也见证着电影政策法规和生产体制的变 迁足迹。近年来中国电影体制改革不断推动我国电影产业升级换代和 电影强国建设,国产电影彰显出新时代的产业自信、文化自信和美学 自信,而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四个自信”在电影领域的生动 体现。
    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 | 评论0
    7. 仿生人伦理与赤裸生命 ——从《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》到 《银翼杀手2049》
    王峰
    电影理论研究    2019, 1 (1): 54-61.  
    摘要21410)      PDF(pc) (1150KB)(1063)    收藏
    《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》《银翼杀手》《银翼杀手2049》形成一 个连续性的系列,电影《银翼杀手》改编自美国科幻作家迪克的 小说《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》,而《银翼杀手2049》从情节上 而言可以视作《银翼杀手》的续集。从三个文本来看,仿生人的 伦理形象是不断变化的。从赤裸生命的角度可解读仿生人的伦理 问题,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后人类伦理将是把仿生人包括在人类 范围内的新伦理,当然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叙事伦理。
    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 | 评论0
    8. 建构批评话语,坚守学术伦理 —— 首届《影视艺术》高峰论坛暨电影批评与学术伦理研讨会观点辑要
    贾磊磊
    电影理论研究    2019, 1 (1): 4-7.  
    摘要21807)      PDF(pc) (2100KB)(863)    收藏
    新时代语境下,中国电影产业获得了高速发展,作为回应,中国电影的理论与批评分别在学术的高歌猛进中、产业的推动下,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形态。在这个中国电影成长的关键时刻,电影批评更需要发挥重要的价值引领和意识形态导向作用,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照体系。
    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 | 评论0
    9. 寻求肯定性科技后人类主义 ——以亚历克斯·伽兰的《机械姬》与《湮灭》为例
    N.凯瑟琳·海耶斯
    电影理论研究    2019, 1 (1): 19-37.  
    摘要21550)      PDF(pc) (16812KB)(803)    收藏
    海耶斯认为Rosi Braidotti与Cary Wolfe对后人类的定义都忽视了科技的作用。海耶斯认为 Cary Wolfe把系统理论与德里达的解构进行了整合,并且以此来定义后人类主义是有问题的。Wolfe 理论的中心观点来自Niklas Luhmann的社会与心理系统的共进化与彼此联系的理论。在Luhmann的 系统理论中,个体是不存在的,它是一个解构与重构的系统,心理系统与社会系统截然不同,心理系 统与社会系统共同进化,彼此作为对方的环境而作用。这样,一旦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增进了,心理系 统的复杂性也随之而增进,反过来也是如此。在《机械姬》中,女主艾娃作为后人类的怪物裂缝,进 入人类系统中,这种生物-科技进化的混杂结果超越了人类自身进化所能获得的成绩,但这些情况并 未被Wolfe与Luhmann所预见。作为一个异类的他者,艾娃颠覆了Luhmann所谓的环境比系统更复 杂的假定,因为艾娃大脑的复杂性与其所处环境的简单性形成鲜明对比,成为系统而不是一个个体, 这就是艾娃,她能使用电脑数据,也能使用实验室产生的循环动力。在这点上,Wolfe在给肯定性后 人类主义下定义时并没有提供对未来理解的学术信息。在消除一个有感情、有思想、有灵魂的个体与 一个要执行各种系列差异的系统之间的区别方面,他只是采用了Luhmann的理论,并诉诸系统理论, 从而建构他的后人类主义。但艾娃通过科技形成的心理系统,却完满地呈现出Luhmann对后人类的 所有预见,而这是Wolfe所没有注意到的。《机械姬》呈现了意识的心理系统,恰巧揭示了 Wolfe对后 人类主义定义的局限性,他拒绝承认科技会对人类未来产生全面影响。在后人类的限制/去限制的界 限性方面,Rosi Braidotti从德勒兹的角度出发,沿着逃逸线、解域化、重建地域化以及其他解界运动 力的方向去打开主体。然而,她的目标在于建立“可持续主体”。《湮灭》则颠覆了Braidotti强加给后 人类的界限,即人类消融不会快到使人类主体变成不可能性。《湮灭》中的女主丽诺像《机械姬》里 的艾娃一样,看上去完全是人类的外形,但实际上是人类与异类的混合体,这就意味着异类部分可以 持续发展,随之产生以自己的物质逐步取代人类的可能性。因此,对于人类应该如何面对《湮灭》与 《机械姬》中的未来,两位学者都没有提供解答。他们只是把限制性强加给后人类,尤其是在科技转 变人类的可能性方面。在寻求肯定性的科技后人类主义方面,海耶斯认为,对于如何构想与增进超智 能,人们的关注仍然不够,在这方面,有必要吸收超人类主义对人类未来的正面贡献。就限制性理论 而言,人们应该像《湮灭》与《机械姬》所传达的那样,关注奇点的发生与到来。目前有两种情况内 含的问题与可能性值得人们去关注: 一是科学家在没有获得法律许可的情况下,在民间实施诸如基因 工程的科技实践;二是以智能数据服务于政府政策与决定。人们必须改变传统观念,不能把物种整体 性理解成人类优越于其他生物,而应该理解为: 人类与每一种生物,包括有生命的生物的和无生命的 物质,彼此之间互相缠结,相互回应。所以,海耶斯的结论是,肯定性科技后人类主义必须沿着人类 与非人类整体性未来的方向做出正面贡献, 最重要的一步是开启泛物种(species-wide)的科技的对话, 反思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限制性内容,从而建构一个关于未来整个星球发展可能性的对话。
    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 | 评论0